结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是类风湿,为啥我的更严重 [复制链接]

1#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千差万别,因此抗风湿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差异性,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症状:

眼部症状差别大,易忽视

类风湿免疫疾病的症状五花八门,不同的风湿免疫疾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又对应不同的风湿免疫疾病。其中有些眼睛问题跟风湿免疫病有关。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查眼,在控制风湿免疫病的前提下,再针对眼部的病变进行对症治疗。

除了眼睛不适外,如果还伴有多关节肿痛、腰痛、口干等症状,应警惕患风湿免疫病的可能。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闰月:

干燥综合征,由于泪腺受到自身免疫细胞的损害,导致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眼部分泌物增多等。

症状特点:眼干症状超3个月;没有沙眼等眼疾的情况下,眼部有沙粒感;检查提示有干眼症。

强直性脊柱炎,眼部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受累部位,葡萄膜炎最为常见。

症状特点:强直患者出现葡萄膜炎时一般先累及单眼,单眼反复发作后常累及对侧。多数患者双眼都有受累,双眼交替发作;多数患者具有复发史;绝大多数葡萄膜炎发生于关节炎之后,但一般会先发现葡萄膜炎;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强直病情活动并没有相关性;葡萄膜炎持续时间为4~8周。

白塞病,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症状特点:白塞病引起的眼病一般发生得比较晚,双眼都会发病。患者多会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眼球充血等,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青光眼、白内障,甚至失明。

莱特综合征,莱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多发生于18~40岁青年男性。

症状特点:如果关节炎、尿道炎、结膜炎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则应警惕“莱特综合征”。患者也可出现虹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等,主要症状有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眼睛发痒、烧灼感,甚至流脓。其他风湿免疫病,如复发性多软骨炎,约有一半患者眼睛会受到影响。

病情

多因素导致患者病情差别大

同样是类风湿关节炎,有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有患者病情较重,有患者多关节肿痛,类风湿因子达到上千单位,发病短短半年已出现关节强直畸形。但有患者仅存在少数关节肿痛,类风湿因子轻度升高,数十年也未见关节强直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千差万别,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北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韦尼:

“都是类风湿,为什么我的病情就比别人严重?”这是困扰大部分患者的一个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发病年龄小,肿痛关节数目多目前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起病时间越早、所波及的肿痛关节数目越多,病情越严重。

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高滴度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提示整体病情复杂,可较早出现骨侵蚀等情况。

C反应蛋白高水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C反应蛋白,其敏感性更佳。C反应蛋白处于高水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较复杂,炎症程度更重,且容易出现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性症状。

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激素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一种重要药物。若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存在激素减量困难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提示其病情复杂顽固。

存在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相比于没有家族病史的患者,直系亲属中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病情更容易反复。

不听从医嘱用药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恶化的最常见原因,导致病情长期处于活动状态,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期,关节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十分可惜。

用药

患者不良反应不尽相同

医生所制订的治疗抗风湿方案是最适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但并不是药物种类越多、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因为不同的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也不相同,因此不建议患者根据其他病友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治疗方案。

北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韦尼:

多数抗风湿药起效慢,需一定时间来评价治疗疗效。另外,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较慢,需长期监测。这就决定了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需要一定的时间。现有医疗条件水平,只要能坚持系统规范治疗,即使存在再多不良因素,也能将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控制在较好的程度内,但前提是遵守风湿科医师制订的治疗方案,遵医嘱用药。

抗风湿药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皮疹、皮肤瘙痒、白细胞减低、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血压升高、脱发、口腔溃疡等。

不同的患者对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以恶心呕吐为主,有的患者以脱发为主,有的患者则出现贫血或白细胞减低。

因此,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时会充分考虑患者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尽量选择安全性好的药物。

来源:健康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