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警惕新传播方式浙大团队首次发现眼泪及结 [复制链接]

1#

新冠病*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学杂志》(JournalofMedical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阳性结果。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医院。

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医院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

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

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沈晔介绍,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患者左眼结膜炎与新冠病*有关;2、存在眼部传染新冠病*的风险;3、呼吸道可能不是新冠病*传播的唯一途径。

沈晔表示,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医务人员在检查可疑病例时,除了佩戴口罩外,还需要佩戴护目镜。该研究为国家新冠病*防控相关指南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结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白的最外层,是眼睛与空气接触的隔离物,氧气可以在结膜吸收,参与代谢的屏障功能,其功能正常可以阻断细菌、病*等病原体的侵入。”沈晔介绍,新冠病*是否能找到人体免疫漏洞进入人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期待通过合作解开谜题。

该研究得到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

延伸阅读:

新研究:龟类也可能是新冠病*潜在中间宿主

此前,研究人员先后提出蝙蝠或是新冠病*自然宿主,蛇、穿山甲可能是潜在中间宿主。

2月26日,湖北医院的刘龙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吴建国课题组在《医学病*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龟类(西部锦龟、绿海龟、中华鳖)也可能是将新冠病*传播给人类的潜在中间宿主。

最新研究采用冠状病*刺突蛋白和宿主ACE2受体的组成和差异,预测SARS-CoV-2的潜在中间宿主。

该研究的重点是比较SARSCoV-2与SARS-CoV、蝙蝠SARS样CoV和其他冠状病*之间的刺突序列。这有助于进行进化分析,并寻找可能的病*库。此外,对ACE2结构和结合基序比对的分析,有助于提供线索来区分潜在宿主。

SARS-CoV-2编码至少27种蛋白质,包括15种非结构蛋白、4种结构蛋白和8种辅助蛋白。刺突蛋白(S)是一种结构蛋白,位于病*体的外壳上,负责与宿主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结合。研究刺突蛋白中受体结合区域(RBD)序列的进化关系有助于理解病*起源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蝙蝠SARS样CoVRaTG13与SARS-CoV-2整体基因组具有96.2%的序列同一性。值得注意的是,SARS-CoV是穿山甲标本中分布最广的冠状病*。

刺突RBD受体相互作用是决定冠状病*宿主范围的关键因素。研究组对来自SARS-CoV、蝙蝠或穿山甲SARS样CoV和SARS-CoV-2的刺突蛋白的RBD序列进行了比对。

蝙蝠SARS样CoV从第到第个残基缺失,位于外部亚结构域,似乎可以确定这些病*不会自然感染人。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蝙蝠SARS样CoV曾感染人类。

穿山甲SARS样CoVSRR与蝙蝠SARS样CoVRaTG13仅具有85%的同一性。这表明如果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